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虹口注册公司 > 正文

虹口区历史

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2013/3/13 10:45:10

历史沿革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淞江北境隶昆山县,南境隶华亭县。

  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昆山县东五乡置嘉定县,北境改隶嘉定县。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华亭县东北五乡置上海县,南境改隶上海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境四乡的全部或部分置宝山县,北境改隶宝山县。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历史事件

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军向八字桥、江湾路、宝山路、天通庵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上海中国驻军随即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

虹口足球场建成开馆

  1991年11月虹口体育馆建成开馆。虹口体育馆地址东体育会路715号,东靠曲阳路,北靠中山北二路,原属上海市最大的居住区之一——曲阳新村的配套工程,后为区级体育场馆。该馆工程投资约1650万元,1999年3月竣工并在全国足球甲A联赛99赛季与广大球迷见面。虹口足球场重建项目经过国际方案竞选招投标,由日本RIA设计事务所策划,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化方案,并负责施工设计。足球场的整体结构庞大,不设伸缩缝或沉降缝,整体设计考虑温度应力及整体变形;足球场的天然划坪采用地加温和强排水循环灌溉等国外先进草皮养扩技术与设备;足球场项部巨大的椭圆形开口,使场内草地的日照时间最大限度地得以保障,同时保持空气的流动。

  合理的建筑结构和灵活的空间处理,确保了观众席能保持一览无遗的良好视线。虹口足球场东与鲁迅公园毗邻,西与高架轻轨明珠三号线东站相连,掩映在绿树丛中,与周围幽雅的人文环境融于一体。整个足球场占面积为5.6公顷,总建筑面积72557平方米,观众席位35000个,包厢47个,另有贵宾用房3045平方米,开发经营用房11840平方米。虹口足球场除了可举行高水准国际国内足球比赛外,还设有室内游泳池、乒乓房、桌球房、足球射门训练场等全方位的体育娱乐设施,以及相配套的餐厅、美容桑拿、商场等现代化设施。

虹口之最

  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铁马路菜场的位置,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的始发车站(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是英商1876 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全长15公里,有桥12座,与其它道路交叉处有栅栏50余处,但第二年就被政府付款收回。

  中国第一个电话――1882年,理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接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中国第一个消防瞭望塔――1888年,虹口建造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这座消防瞭望塔是六角形瞭望台,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从火钟楼所在地哈尔滨路2号,可以观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救火会。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徐园――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1896年6月起,地处上海虹口区天潼路、浙江路(后来改为天潼路814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徐园由商董徐鸿逵创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园内筑有十二楼、又一村和孔雀亭,堂、榭、阁、斋俱全,结构精细。晚间张灯结彩,增设曲会、书会等雅集。逢元宵夜,各色烟火花炮于鸿印轩燃放,呈现火树银花的奇景。此外还有兰花、菊花、梅花等盛会。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

  中国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沪上商业巨子叶澄衷捐资创办澄衷学堂,乃境内最早的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

  中国第一盏电灯――1901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虹口境内的理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点亮。

  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虹口成为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发祥地。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在上海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一处溜冰场,用铁皮搭建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首映《龙巢》。这是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时称“铁房子”。当时,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观众十分好奇;同时该院地处闹市中心,又非常重视对电影的宣传,当时的《申报》上几乎每天都有该电影院的广告。1913年,虹口活动影戏园由日本人接办,改名为东京活动影戏院;1915年,改名为虹口活动影戏院;1919年,改名为虹口大戏院;1965年1月1日,改名为虹口文化馆剧场;1985年改建为虹口文化娱乐厅。

  中国第一个公共游泳池――始建于1922年的虹口游泳池是目前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对公众开放、露天正规化、循环水流的游泳池。

  中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1923年,全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在欧阳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书局――同文书局、同文书会先后创办,介绍西方文化、出版《万国公报》

  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1912年11月23日,由乌始光、刘海粟等画家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座落于乍浦路8号。

  中国第一份大型画报――《良友》1926年创刊,出版最早、时间最长。八一三后迁香港

  亚洲第一个专业足球场――虹口足球场

历史名人

1.蔡柏春(1912~1987)

  蔡松春、蔡柏春为同胞兄弟,江湾镇(今属上海市虹口区)人。是江湾著名中医蔡氏女科第七代传人。

  蔡柏春,字庆云,自幼随父学医临诊开业,民国19年(1930年)自行开业行医。50年代初邀集中西医同道组织提篮桥区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调进提篮桥区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1983年成立虹口区妇幼保健院任中医科主任医师。蔡继承蔡氏女科传统,对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子宫功能性出血、痛经及带下等病有独特研究。60年代研制出中药调经活血片、治带净片,临床使用疗效明显。

  1985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和子宫内膜移位,打破了输卵管完全阻塞为绝对不孕症的论断。蔡的学术成就被选入1980年出版的《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历代名医百家方技集成》。带教出进修医生和学徒百人以上。

  1956年加入农工民主党,1958年起任提篮桥区第一届、虹口区第二、三、四、五届区委副主委,1959年起任提篮桥区第二届、虹口区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

2.内山完造(1885—1959)

  日本岗山人,内山书店老板,鲁迅先生的挚友,中国人民老朋友。自起汉名邬其山。内山完造自12岁起就先后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学徒。1913年作为“大学眼药”本店——参天堂派驻上海人员,20多岁的内山完造来到中国,在上海居住达三十五年。起初在上海推销药品,兼售基督教福音书。1916内山完造在日本与美喜子结婚后,携夫人内山美喜子一起赴上海。 

  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还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以及鲁迅接待秘密客人的地方,甚至成为了地下组织的联络站,北平与东北地下党等转给鲁迅的信等都由内山书店转交。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 

  除了四川北路外,内山书店在南京路还曾有一家分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原英、美等国的企事业被日军接管,内山完造奉命接管南京路160号的中美图书公司,于是该店就成了内山书店的分店。抗战结束后,南京路的内山书店分店仍由中美图书公司收还(现在是体育用品商店)。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当局以敌国侨民为由,强令内山完造归国。内山完造回国,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作为敌产被没收,改作他用。至此,内山书店停业。 

  回到东京,内山完造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0年参加创建日中友好协会。1952年声明反对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相互承认。1954年参加接待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9年,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

3.茅盾(1896—1981)

  茅盾(1896—1981),现代文学巨匠之一,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曾在1946年5月—1947年12月居住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米。茅盾山阴路旧居现为民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虹口名人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

  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

  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 山阴路132弄9号

梅园(尹奉吉义士生平陈列馆)

  标志性建筑是指韩式风格建筑“梅亭”,1994年为纪念韩国抗日烈士尹奉吉而建,现为尹奉吉纪念馆。陈列馆内放置尹奉吉义士半身铜像及放映等设备。该纪念馆的陈列反映出了尹奉吉先生光荣的一生。而1995年园方在“梅亭”周围又辟出近0.67公顷,种植梅树200棵,建成“梅园”。在梅园有一块纪念碑,上书“尹奉吉义举现场(1932.4.29)”,有中韩两种文字说明。

  地址: 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内

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故居是李白烈士生前在上海进行革命斗争的工作和居住场所之一。李白(1910-1949年)湖南浏阳人。1937年,奉中共中央指示在沪从事地下电台工作。1947年上半年迁入该址三楼,秘密电台也移设此处。1948年底,李白被捕。国民党特务对他施以种种酷刑,他坚贞不屈,1949年5月7日夜,被害于浦东戚家庙。故居1987年对外开放,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共有三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一、二楼为李白生平事迹陈列室,序厅放置着玻璃钢制李白塑像。陈列图片内容分投身革命洪流、战斗在敌人心脏、永不消失的电波三个部分,系统地介绍李白生平和战斗业绩。三楼恢复李白生前住所原样,有他发报用的电台、发报机、电讯器材工具等。故居对学生团体实行免票,个人参观半票;家长携子女的,子女免票。同时为举行18岁成人仪式、入队入团等活动的青少年免费提供场地和帮助。

  地址: 黄渡路107弄15号

瞿秋白寓所旧址

  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经在上海的很多地方居住过,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的瞿秋白寓所的旧址是他生前在上海最后一处寓所。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现被定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

  瞿秋白寓所旧址位于山阴路133弄12号。1920年建造,占地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瞿秋白夫妇居住的亭子间14平方米),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底层入口券门,二层券窗,三层挑出通长阳台。墙面水刷石钩缝,宅前有小庭院。

  1984年5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瞿秋白寓所旧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山阴路133弄12号

【本文网址:http://www.cstle.com.cn/hongkouhzhuce/463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推荐信息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