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招商 > 正文

沪郊力推现代农业农民高收入靠机制有技术

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2013/1/18 15:42:35

  现年32岁的夏剑峰原本在上海金山区一家医疗用品企业工作,年收入两三万。7年前,他回到金山区高楼村做农民;今年,他种植的草莓和西甜瓜大约能带来50万元利润。

  “那时,老婆去了趟日本,回来说起日本的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这和夏剑峰对“农民”的理解大相径庭——在他出生成长的农村,几乎所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都去了城市。辞职后的夏剑峰开始用不同于父辈的方式务农——更接近于“工人”甚至“经营者”。

  现代农民“金山草莓哥”

  夏剑峰关于“现代农民”的抱负,从3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开始。承包一定规模的土地,以家庭劳力为主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经营,这就是正在沪郊兴起的“家庭农场”。

  金山区农委主任张亚军介绍,金山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比例已达79%;土地流转使离土农民收入多元化,也为上海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沪郊力推的“家庭农场”正是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上海的家庭农场和美国的大农场不一样,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采用‘适度规模’。”他解释,南方农村土地高度分散,客观上限制了种植户规模的无限扩张;考虑到农户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也建议把种植规模控制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在金山区,粮食种植以200亩到300亩为宜,经济作物种植以30亩为宜。经营能力确实出色的,可以放宽。”

  夏剑峰聘请母亲曹友芳担当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曹友芳种了20多年西瓜,是有名的种植高手;自己负责营销和整体运作。去年开始,除了种西瓜,他还种草莓,并在微博上管自己叫“金山草莓哥”——很多人因此认识他,在网上下单,甚至打听了草莓大棚的地址,直接去现场采摘。今年的草莓季刚刚开始,夏家20亩的草莓预计能带来50万利润。明年,种植面积将扩大到70亩左右,因为夏剑峰和周边镇上的十多个农户组建了种植合作社,而农户们都希望明年能从他那里引入草莓苗。

  “一定是没人种田了”

  夏剑峰的父母曾经极力反对他回家当农民,“他们觉得,做农民非常辛苦”。但夏剑峰认为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不是怕吃苦,而是由于产出和投入不成正比,“同样的付出,在其它行业换得的收入远远超过农业——只有等投入产出比变得合理,农民才会是大家眼中一个有质量、有前景的职业。”

  50多岁回归农业的沈铁刚吃过种地的苦,比夏剑峰更能深刻理解这一点:“每户都只有几亩地,一年忙到头,每亩地最多不过挣几百,何苦呢?”5年前,金山工业区农技中心找到沈铁刚,建议他尝试承包“家庭农场”,当时在做水泥工的他脑海中蹦出一句“一定是没人种田了”。

  其实,当时的上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正逐渐规范和完善,农户可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或政府搭建的土地流转平台,由村集体租赁给规模经营户,或由流转平台招商引资,租给有需求的农业企业。曾经是种植能手的沈铁刚被视为承包“家庭农场”的最佳人选。

  回来“种地”的沈铁刚和儿子共同经营着910亩水稻田,每天早上5点起床,循例绕稻田查看一圈——这一圈得走1个小时。尽管还保留着早年务农时的作息,但乡邻们眼中的沈铁刚已“大不一样”:他平日里穿着黑色呢大衣、西装裤、皮鞋;他的农场有3台拖拉机、4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他不按照1.5元一斤的收购价把稻谷卖给粮管所,也不卖两三元一斤的散装大米,他卖的是包装好的“品牌大米”,每10斤60元;他还雇佣了八九名乡亲做帮手……“因为,他有技术,还懂营销。”

  但沈铁刚的绝大部分土地是“流转”而来:每一年,他为每亩流转地支付808.5元的租金;除去土地租金和其他成本,每亩地每年的净利润是500多元,“只有3亩地的时候,这些收益不算什么;如果有300亩地,就很可观了。”

  “会有大学生来种田的”

  “推动规模化种植,追求规模效益;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险等市场手段的应用,强化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这些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让‘农民’这个职业拥有更高的含金量。这也是改变农业空心化的一种途径。”张亚军告诉记者,农业的现代化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职业,农民要有职业技能。”

  目前,金山区正在开展“百千万工程”,目的是培养100名杰出青年农民、1000名新型专业农民、10000名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让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潜力”的青年来推动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

  夏剑峰是百名杰出青年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他仍然无法向父母描述他对“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化”的种种想法;但他相信,“今后一定会有大学生、研究生来当农民。”

  ■现代农民眼中的就业质量未来的“农业产业工人”

  56岁的沈铁刚曾经很悲观:比他年长的人无力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机操作技术,年轻人则“绝不可能回来种田”,“以后没人懂种田了。”

  32岁的夏剑峰说得很坦率:如果农业的投入产出比无法提高,那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就不会把农民当做职业;那么,谁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不过,他们此刻所做的事,正在改变农民的定义:成规模地生产,还尝试做运输和营销。他们还用自己的收益证明,农产品也可以有很高的附加值。他们,就是未来的“农场主”或者“农业产业工人”。

  上海郊区的农民们告诉我们,农业领域也可以有高质量的就业,农民也是有前景的职业。

【本文网址:http://www.cstle.com.cn/touzizhaoshang/174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推荐信息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