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招商 > 正文

金融创新促上海产业转型

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2012/5/23 14:44:47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一五”提出的主要任务,也是“十二五”的工作重心。调结构转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快这项工作的进程,金融转型发展必须先行。

 

如果把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称作为工业化阶段,那么,今天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转入后工业化或者称作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制度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可是,我们先前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发展模式,主要是从服务于工业化大投入、大发展之中形成的。在这样的模式下,金融服务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行政化色彩较重。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推进市场化导向改革,但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二是资金向大项目、重点工程集中,金融机构“傍大户”现象严重,小企业始终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三是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偏好资产抵押。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创新驱动要求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去年开始,我们牵头对上海的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进行了为期近2年的调研,走访了近200家各行业中的各类企业。我们发现,科技企业融资存在“两难”。一是中长期贷款难。当前,科技小企业短贷长投的现象比较普遍。换句话说,这些企业市场前景非常好,但想扩张性发展,很难获得中长期融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银行中长期资产配置中,资金基本上都让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吸走了,中小企业也就轮不到一杯羹了。第二个原因是直接融资渠道太窄。现在尽管有创业板、中小板等,但门槛还是高,能进入的毕竟是少数。债券市场更不要提了,很难有小企业的身影。二是科技企业创业阶段是该获得VC投资的阶段,却难有天使、VC投资。这几年来,上海的私募、风头发展很快,从注册数量看,不会少于硅谷,但很少有投早中期的,大家都在抢一两年内能上市的企业。

 

这样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制度安排,是不适应科技创业、文化创意、服务创新等各类企业快速成长的,也就很难促进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必须以更大改革勇气和创新锐劲,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率先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商业银行作了许多创新探索,如各大银行都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部,也创新了许多产品,但总体上总觉得左支右绌。像科技产业发展,不仅其资产主要以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主,而且其经营模式、商业模式乃至盈利模式都与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不一样。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下,企业的资产权属关系、现金回流渠道都有可能变得环节更加多元,流程更为复杂。目前,知识产权的他项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市场转让交易等等方面的服务都不是很配套。同时,从金融机构管理的风险控制角度看,可能还需要更为精致的法律制度安排和相应的司法保障。金融中介的本质就是,既要能将闲散资金融通到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又要能将资金的收益安全地回流到资金的实际所有人手里。因此,金融的融资服务活动实际上要对资产收益分配权预先作好相应的法律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发展转型,还需要相应的金融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副主任)

 

以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张晖明

 

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发育,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同步跟进,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带来银行业自身在治理机制、业务流程、经营模式上的全面革新,金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由于金融自身业务特点所决定的对于风险控制的敏感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加之民间借贷所产生的问题和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关注,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已经有不少新产品,比如配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而出现的房地产金融、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出现的并购专项贷款、配合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金融、仓单质押等。市场深化、产业分工、经营竞争活动展开对新金融产品的需求,呼唤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产品促进了经济活动内容的顺畅流转。顺着金融功能深化的思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思考。首先,金融对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定价尺度功能。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对资源定价的客观性、标准尺度一致性提出新要求,我们可以从资本市场运动中证劵交易所标准合约、集合竞价机制中得到启发。其次,金融的记账核算在引入资产收益预期基础上所形成的未来贴现功能,可能产生“财富效应”,其评价的产生对资源配置具有引领作用。再次,借助银行力量产生的“杠杆效应”,可以促成优势企业拥有更好的整合市场资源能力,促成企业重组更加有效的推进。

 

改革开放进程就是资源定价逐渐交给市场的过程。如今“国有资产也是商品”这一概念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常识,因此,正在推进的国有资产证劵化改革,有助于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运营资产的经营能级,其都需要银行业务的配合,特别是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如何评估、接受和管控市场风险,更需要有新的管理内容和控制标准。比如,在传统信贷管理手段即抵押、质押、担保和已经积极尝试运用的信用管理方法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细分管控内容,对于知识产权质押、现金流质押、合同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予以更加灵活的应用;对于企业联合和并购有更多的过程参与和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最终都落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上。

 

上海都市经济所具有的工商经济活动相对高密度、多样性的特点,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挑战,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先行先试政策环境也为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命题一定会在上海这个舞台上得到丰富演绎,这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为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金融深化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赵晓雷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市场自由交易的程度,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抑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压抑了金融市场发展。以金融市场自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深化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金融深化是一个过程,如果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状况,会产生很大风险。根据中国国情,金融深化过程要经历一个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并存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确定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动态边界,逐步推进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是利率市场化,即作为资本资产价格的利率应该是反映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利率。

 

金融市场是交易存量金融资产的市场,包括货币市场(短期)和资本市场(长期)。在现代经济中,有效的金融市场对确保充足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就经济整体而言,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将资产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使用上,可以引致更大的资本形成、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仍显滞后,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致使融资渠道狭小,资本的流动和配置受阻,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相对比例失衡,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致使金融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央统筹决策,上海不可能单一突进。因此从操作层面考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近期切入口是构造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适度发展多种场外交易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信托融资市场、柜台交易系统、期货交易市场、商业信用、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市场等。通过多层次金融市场构造,为国际国内金融资产、股权资本提供交易平台,加强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多层次金融体系构造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重要层面,尤其是对大量小微企业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际经验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小企业有20%~25%左右的融资要求是通过银行系统解决,有10%左右是内源性融资即靠自身资本积累解决,而其他60%~70%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都要靠各种类型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解决,包括新兴金融业态如PE、VC等。而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仍比较单一地依赖银行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满足融资需求的不到银行融资的50%。在扶植小企业方面,主要的制度支持应该是金融而非财政。财政是公共资源,小企业经营是市场行为,除非社会效用很大,公共财政不应直接介入竞争性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制度安排方面重点应该是构建促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市场规律和法制规范来保证小企业健康成长。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教授)

 

金融创新是系统性的制度安排

 

陈 宪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与产业,主要是金融与实体经济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新层面被提了出来。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的问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亦即虚拟经济的高杠杆中,相当部分是金融机构谋求自身赢利的炒作,其中大量是资产泡沫,没有任何实体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一旦某个环节的信用发生问题,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逆转,这些泡沫就可能成为有毒资产,进而酿成危机。这就提出一个严肃问题,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产业发展,金融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其一,金融业自身的健康。全球危机表明,一国金融部门的健康状况对于本国经济乃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有着深远影响。这次金融危机表明市场主体失灵了,监管部门也失灵了。事实上,有关金融部门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风险监测的问题早就提出来了,1999年,IMF就发起设立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但在危机前很长时间,IMF并未对美国进行FSAP评估。有关金融监管及其标准和改进FSAP等课题,是金融危机后,加强金融的全球治理、政府治理和大机构治理,要重新认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二,金融创新,以推动产业发展。金融业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架起更多的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的桥梁,关键是解决双方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这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探讨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我们首先可以从技术和制度结合的意义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着力建设沟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平台,增加资金提供方了解企业的渠道,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降低以信息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又如,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开发和形成更适用的科技企业估值方法,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抵押贷款。

 

其三,加强与此相关的机构建设,如专业性担保公司的建设,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减少担保风险。又如,鼓励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参与,像大中型企业、风投公司等,吸引更多资金来源,通过融资相关主体多元化和融资协议条款多元化,以满足各方的风险与收益要求。

 

再次,金融促进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相关主体的协同作用十分重要。协同作用的前提是各自作用的有效发挥。这里的重要问题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中介的归社会中介,市场中介的归市场中介。例如,大中型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和改革内部考核方式,发挥资金和人才优势,可以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再如,整合政府资源,扩大融资支持力度,打通影响资金良性循环的障碍,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业界声音】

 

徐力(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加快打造三大金融品牌,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支持上海经济结构加快转型。

 

打造科技金融品牌,支持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发展。下一步将创新投贷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启明星计划”,提供融资、结算、国际贸易等商业银行服务,以及财务顾问、股权私募顾问、股权融资、债券承销等投资银行服务,全程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构建文化金融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工行将灵活运用多元化产品组合,积极支持新闻、出版、广电网络加快发展。加强产品创新,在用途、期限、偿债来源上积极探索,提高融资品种与客户需求匹配度,提升在创意产业园区、网络文化市场、收藏品交易市场等新兴领域的服务水平。

 

创建航运金融品牌,助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行上海航运金融中心成立两年来,为港口和修造船、物流仓储企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将加强船舶融资、租赁融资、并购融资、境外贷款、出口信贷、离岸金融等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葛宇飞(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上海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大产业和金融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关键点在金融。为此,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机制,建议从产业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投贷联动等方面创新金融的杠杆效应。

 

1、创新信贷产品。目前商业银行中有供应链融资、流贷、固贷、保理、合同能源管理等许多金融产品。如何有效利用外汇储备,利用离、在岸金融产品,扩大并购贷款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是个重大问题。并购的意义在于缩短发展过程,覆盖技术壁垒。

 

2、创新多元化的债务融资工具。如中票、短券、企业债、集合票据融资、订单池融资等。

 

3、创新投资交易工具如PE、VC、OTC等。实际上股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能激活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作用。

 

4、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应加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机构的联动效应,加强产品创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浦发银行与科技、保险等部门创新了许多科技金融产品,初步形成了科技金融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就是例证。黄雪军(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

 

面对上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中行上海分行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并通过组织架构、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上海市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

 

组织架构创新助力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中行为紧紧抓住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契机,打破原有机构管理设置,设立专业化团队,锁定金融支持服务发展方向,稳步有序推进业务发展。

 

服务模式创新助力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中行为航运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和结构性融资等产品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并积极探索现有模式下的服务创新。中行还积极利用跨境发展优势,为上海市重点文化项目“走出去”提供担保、国际结算、应收款服务、境外融资、投贷融以及员工个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跨境服务模式。

 

金融产品创新助力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中行成立了产品创新委员会,负责全行新产品创新,同时进一步发挥中行业务特色,推出包括买方信贷、中小航运企业融资、船舶资产支持类债券和运价油价挂钩产品等众多创新产品,助力上海形成国际性航运融资市场。林贤培(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其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创新驱动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原动力,转型发展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方式需要创新。在张江,截至2010年底共注册企业6000多家,涉及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集成电路、新能源、软件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其中85%以上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创新的动力源,在产品技术和营运模式上都具有很强创新动力,因此,金融与产业发展要解决金融服务如何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有两方面:直接融资产品和间接融资产品。在间接融资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银行提出了极其明确的指标要求,并要求其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对中小、小微企业资金困难起到了很大缓解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仅有创新产品而没有与之匹配的贷款审批标准,要使贷款真正落地存在很大障碍。现在银行的审批标准比较适合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或者“铁公基”企业。要从源头上解决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需要考虑从贷款审批制度的创新着手。事实上,只有金融创新的源头活了,实体经济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动力。

【本文网址:http://www.cstle.com.cn/touzizhaoshang/1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推荐信息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