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招商 > 正文

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合作年终报道之三

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2013/1/18 16:01:38

  构建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于2011年4月被列为长三角11个合作专题之一,专题首次提出了长三角城市发展、区域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其中的居民生活更方便、更幸福。该专题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牵头成立课题组,课题组在长三角22城市开展调研,了解长三角居民对其所在城市及长三角区域民生、社会管理、文化共享等各方面的幸福指数评价,把脉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构建的优势和挑战。

  “满意”和“不满意”并存

  长三角22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课题组今年下半年以问卷和座谈调查两种方式,对长三角22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展开调查。

  两种调查的结果显示,长三角居民个人生活幸福指数最高,平均值为“满意”,然后依次是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和资源可得性,其中后两项平均值为“不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中,日常生活成本和房价是长三角居民满意度比较差的两个指标。长三角居民对其所生活城市物价的不满意及很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5.09%,是调查满意度最差。目前长三角城市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已突破10,居民特别是新市民的购房压力很大,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

  课题组建议,长三角22城市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可以通过城际铁路、水源保护、饮水工程、跨区域公交、一卡通工程、相互开放医保定点医院等一个个具体项目来逐步实现各个领域内的区域合作,实实在在推进长三角的区域融合。

  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有优势

  长三角作为我国率先提出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的区域,其发展基础很好。经济基础上,近年来长三角各城市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尤其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上海统计网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上半年,苏浙沪16个长三角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其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表明城乡“财富鸿沟”的缩小在长三角呈普遍性。

  长三角是全国社会保障最早达到基本全覆盖的地区之一,为居民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截至2010年底,江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95%,浙江、上海的覆盖率则更高。

  日益便捷的交通也为幸福生活加分不少。2009年长三角区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95倍和5.48倍;2010年沪宁、沪杭城际高铁开通运营,同城化效应更加明显,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成型,居民旅行、出游、走亲访友更加方便。

  保护环境才能保障居民幸福生活,已成为长三角不少城市政府的共识。各城市也做了不少工作,如杭州都市圈,2010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减少16.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7.4%。

  区域融合障碍依然存在

  一个大型城市群构建幸福生活城市圈,对其区域融合的要求很高。目前,长三角区域融合面临三大挑战。第一,长三角22城市各自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居民幸福生活的认识也不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核心城市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苏南与苏北、浙北与浙南的差别,沿江、沿海与内地、山区的差别,沿铁路、沿水路与非沿线路的差别。

  22城市中经济基础较好或对构建幸福宜居城市认识较深入的城市,已将建设一个幸福城市的目标列入其“十二五”规划。而更多长三角城市则将其发展重点放在产业项目承接、经济指标翻番等上面,主要落脚点还是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基础建设上。

  其次,构建长三角幸福生活城市圈的政府热情大于民间,工作缺乏群众基础。课题组在其座谈调查中发现,不少城市的居民对政府建设诸如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等等的提法比较陌生,关注度也很低。民众关注度不高,给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在其幸福生活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加大宣传,提高知晓率。

  最后,长三角22城市分属三省一市,碍于行政区划分隔等等原因,一些关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的互通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如交通卡互通、医保卡互通、公交车和出租车跨区域运营等已探索多年,目前只能在部分城市范围内、在不触及深层改革的基础上互通,要做到真正区域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文网址:http://www.cstle.com.cn/touzizhaoshang/20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推荐信息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