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周末举行 将再议流通体制改革

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2012/12/15 18:51:40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周末举行。记者了解到,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点议题将是讨论降低流通成本。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周末举行。

  本报记者了解到,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点议题将是讨论降低流通成本。此前,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

  一位分析专家指出,中央政治局讨论降低流通成本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了中央对于流通问题的重视。”

  商务部系统的专家指出,这也是决策层今年出台39号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筹备召开建国以来第三次流通工作会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今年3月初,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称,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将在“两会”后召开。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议不会太久就将召开。此后,又传出会议将在四季度召开的消息。但是据记者了解,今年12月已经没有该会议的日程安排。

  有专家认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流通问题后,再实施新政策效果要好些。流通体制改革新政将仍以39号文为框架。

  目前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已经起草,涉及减轻流通产业税费负担,包括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对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等。

  这些政策并不新鲜,但是真正落实并不容易。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之泰在第六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分析称,根本的出路是解决流通环节多头管理的问题,对物流行业实施大部制管理。“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

  “现在商务部小马拉大车,拉不起流通、拉不起零售业,这么多部门,九龙治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表示,目前降低流通成本的很多环节涉及商务部之外的交通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商务部主管的流通主要限于批发、零售等,更多的像质量检测、物价管理、工商查处、公路收费等管理都不在自己手里。这就出现了多个部门管流通,都管不好的情况。单靠商务部一家,很难推动39号文的落实。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赵萍则认为,中国流通环节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生产、销售的环节无法匹配,即使政策可以降低一些环节税费,但是模式仍难以改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城镇化成调结构核心动力

  “持续健康”取代“平稳较快”调结构重心何在?

  已经延续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随着今年经济增速的下滑而进入了关键阶段:通过宏观政策的放松,而让所有行业同时爆发性增长的模式已成过去。2013年,调结构或成为整个经济工作的核心。

  12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而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稍早以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的新闻通稿中,以往通常会提到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提法变成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说,“持续健康”代替“平稳较快”,意味着明年会把结构和效益问题放在比速度更重要的位置上了。

  城镇化: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

  从应对金融危机开始,在中央一系列保持增长、调整结构的努力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7.3%,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4.8%,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披露的数据,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5%,关于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是50.5%。不仅中国经济已主要由内需驱动,而且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了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个。

  到2013年,经济结构还将继续调整,调整的动力核心在于城镇化,而城镇化又将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在近期中央高层的讲话和对地方的调研中,城镇化确实已经成为频度较高的字眼。

  高盛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认为,展望2013年,预计政策将优先考虑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进行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体而言,针对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将加大,以提供城镇化所需要的配套“硬件”,比如保障性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进行结构性改革(如户籍制度和医疗改革)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软件”支持。

  鲁政委也认为,明年可能还将推出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让在城镇获得稳定工作的人,在城镇落户。此外,还将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可能包括煤电价格联动改革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推进税制改革,主要是“营改增”、资源税、“房产税”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但哈继铭也表示,开展更深层次的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并触动既得利益时,需要建立更强有力的改革共识。

  微观:实施产业调整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前还强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

  这样的表态或许意味着,产业调整可能会成为2013年结构调整的重要微观议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会突出包括作为经济基础的根基的制造业调整,调整的方向包括改造现有制造业和发展扶持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想把它丢掉是‘自废武功’的行为,作为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的国家,经济结构不可能像一些小国一样只有高端产业。”梅新育说。

  在调整现有产业时,外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对于产能结构实施了多轮调整,但产能越调越大,业内普遍对此感到困惑。

  今年上半年,在钢铁行业价格下滑、钢铁企业利润大减的情况下,粗钢的日均产量却达到了历史高点,背后的原因就是被扩大的产能仍在集中释放。

  然而,在一些“一刀切”调整产能的政策中,业界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无论是钢铁还是光伏,中国庞大的产能所生产的产品往往又可以通过国内和出口渠道予以消化,那么产能是否真的过剩?调整的度又在哪里?

  梅新育认为,中国对于两高一低的行业,特别是高污染行业的确需要控制,但对某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往可能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存有一定量的产能过剩,只有产能过剩,才能有竞争压力来提高质量、服务,有一定的过剩,未必完全是坏事。

  以光伏产业为例,虽然当前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面临较大的困难,被外界看作产能过剩的典型,但梅新育认为,如果没有大规模投资,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不可能应对国际上的传统竞争,如果与光伏类似的“产能过剩”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确在发展上出现了浪费,但却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了后发制人的目标。

  在结构改善中调整,明年中国的工业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哈继铭认为,随着“十二五”规划投资集中在后期和新批准的基建项目开始施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明年将有所加快,这将推动相关行业的整体需求,如工业、工程机械、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行业。

  期待消费再加码

  在城镇化的整体框架下,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也是市场关心的问题。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201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并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已经释放了汽车和住房两大消费主力,但随即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又多次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限购等行政政策防范两大消费支柱过度冒进。

  梅新育对记者表示,虽然接下来消费增长点里面,可能不太容易出现向像前十年的房地产、汽车那样的支柱,但可以出现一批增长极。

  梅新育认为,新消费增长点可能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消费更新换代升级,比如汽车和房地产在更新和升级,以及家用设备的更新升级;二是服务消费,特别是生活服务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并进一步解决城镇新增人口的就业。(第一财经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实体经济将获更多政策支持

  综合中央近期表态和专家学者观点,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突出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为实体经济营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宽松良好的环境、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为重要着力点。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多管齐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很可能成为明年经济政策的一个亮点,这一思路预计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体现出来。

  实体制造业困难的一年

  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2年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一年,年初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直到9月才因国家稳增长政策显效而转正。因此,当前强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业运行减速的幅度较整体经济还要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被认为是保证经济增长8%的充分条件。然而早在9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把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速从年初的11%下调1个百分点到10%。从已经公布的前10个数据来看,最低的8月份只同比增长了8.9%。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经济整体上处于下行趋势,而且增速下滑的幅度超出了预期。造成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既有供给层面,也有需求层面。其中,供给层面主要体现为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需求层面主要体现为产出缺口为负,而且偏离程度很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

  从数据上看,9月份开始工业生产有所回暖,但是在企业层面生存状况仍然较为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他最近走访的多家企业情况看,中小企业主认为当前经营情况确实已经到了低谷,但是何时能够反转还看不清楚,他们对明年形势并不乐观。

  经营困境带来了实体经济“空心化”风险日益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朱金周博士表示,我国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的本位、社会资本虚拟程度不断高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偏低、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实体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等问题,正不断持续侵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进而导致我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风险日益加大。全球性经济不景气以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亦强化了这一风险。

  据朱金周分析,制约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很多,既有顶层设计不到位因素,又有市场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最根本的原因无疑是推进实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已经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超越“供小于求”和“低成本优势”的发展阶段,而无论体制改革还是企业创新能力都没有跟上实体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由此造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匹配是实体经济利润率偏低、产业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本文网址:http://www.cstle.com.cn/hangyexinwen/4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